见她似是吃了秤砣,铁了心不纳夫,李父气得心口都是疼的。
说来说去就是想让她同意。
谢匆是不是给他女儿下了什么迷魂药?否则她怎么会从一开始的不待见她,变成了现在的非他不可?
他说这些话时并没有避讳着谢匆,全然不管谢匆听了这些话会是什么感受。
桑宁要是不打断,她怕是能说上一天。
“爹,你这么撮合我和那县令家的小公子,是觉得女儿命太硬?想让女儿早日和母亲团聚?”
李父瞬间说不出话来。
想到发生在女儿身上那些奇奇怪怪的事,更是懊悔自己一时间被富贵迷了眼。
一路上他消停下来,桑宁他们耳根子清净了,谢匆的日子也好过一些,他把这些好全都归功于自己妻主,若不是她为自己说话,父亲哪会对他有半点好脸色。
桑宁不知道他的心里活动,她所关注的点是在于距离凤祥城越来越近,姚愿这个人是要和她们分道扬镳,还是要一起进城。
而姚愿又是否会向她们坦白她的身份……
一行人拿着路引进了城,她们在一家客栈落脚。而这位姚姑娘,神情扭捏了半天,还是先上了桑宁,把人喊进自己房间里,想要和她说一说关于自己的故事。
“我之前骗了你,我家里不是经商的,我没有见过我娘。我以为我的母亲早就没了,我爹一个人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,整日为人做一些针线活,熬坏了一双眼睛,在我十岁那年,他染了风寒,也因为没钱拿药,硬生生拖垮了身子,我那个时候跪求着那些大夫施舍我一点药,没有人愿意给。
我就去偷去抢,最后好不容易拿到了药,人还是没能救回来,她在临终前就给了我这一块玉佩,让我去找我的母亲,我那个时候才知道,原来我也是有母亲的人。”
她这人生经历和原主倒是高度相似,都是早早没了娘,靠着个爹把自己拉扯大。
“我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去找她,需要她的时候她不在,不需要她了,还找她做什么,我就去跟着一个武行的师父学拳脚功夫,后面跟着人天南海北的走镖。”
“不知道是身上的这块玉让人看到了,还是因为别的什么,我没有去找她,那个人却派人来找我了。”
“我也终于知道了她的身份,但是有人不想我回去,派了人过来,想要解决掉我,我最亲近的师父都是为了救我丧了命。
所有人都以为我死了,你却把我救了下来。我不能让因为我死的那些人白白送命,我早就在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会给她们讨回公道,我会去找那个人,但这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,不知道你是愿意和我一起,还是就此分开?”
姚愿嘴上询问着她的想法,眼睛里的渴求都要冒出来。
一个人实在是太孤单了,她不知道自己一个人能坚持多久,如果能有一个人陪着她就太好了。
桑宁抿了抿唇:“冒昧的问一句,你娘是什么人?是这凤祥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?当官的?”
姚愿摇头:“天潢贵胄。”
“天潢贵胄……”桑宁默念了这几个字,她瞪大了眼睛,“你娘该不会是王女之类的吧?”
姚愿指了指天。
桑宁吞咽一口唾液,说话都结巴起来:“难不成……是不能说的那位。”
姚愿:“或许正是你想的那样。”
“天呐,我竟然遇到了为身份如此贵重之人……”
姚愿苦笑:“什么身份尊贵,我连去见那个人的机会都没有,说不定我拿出这块玉佩,先见到的不是她,而是要我命的人。”
天家子嗣单薄,听说如今也就一个女儿,两个的儿子,而那唯一的一位女儿,身子骨还很弱,也正是因为这样,才把她这个从乡野长大的人接回来。
“你既然和我说,说明就是信得过我,我李雁菱别的本事没有,就是嘴巴非常严,这件事我保证不会向他人透露半个字,包括我的枕边人,至于跟着你,还是就此分开,看你是怎么想……”
“跟着我一不小心可能就没了性命……”
“跟着你也有可能是一下子飞黄腾达,来都来了,怎么能来到这里还当一个人人都瞧不上眼的蝼蚁呢。”
在姚愿看来,她就不缺钱,这些话都是托辞罢了,她一定是把自己当成了朋友,所以才愿意跟着冒险。
认娘这件事,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定下来的,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,打听打听有没有靠得住的人。
四人就在这凤祥城定居了下来。
租赁了一间小院,李父和谢匆平时就缝一些荷包香囊出去卖,而桑宁则是在一家医馆李当起了学徒,担心姚愿这张脸会被人认出来,姚愿很少出门,也就是在人少的时候,给自己装扮一下再出门。
桑宁在医馆里还真就听到不少八卦。
讨论的还都是那些戴着官帽的人。
哪个官员和百姓一条心,哪个官员不干事,又是谁是女皇眼前的红人。
她们最终是盯上了一个人,当今太傅,曾教授女皇功课,坚定不移地追随女皇陛下,为官又清廉刚正,若是能见这个人一面,说不定就有机会把话带到那人跟前了。
而机会也就摆在她们眼前。
太傅大人有个女儿,听说是幼年落水落下病根,身子骨一直羸弱,曾有大夫断言活不二十。
而太傅的正君为了给女儿祈福,每年的腊八节都会在城外施粥,桑宁她们二人也就打算在那一天去见一见这位太傅大人的正君。
她们施粥,桑宁她们决定义诊。
一开始,姚愿并不建议这么做。
她能够控制瘟疫,是因为梦里神仙给了药房子,但看病可不是一个梦就能解决的。
桑宁让她把心放回肚子里,既然是神仙托梦,神仙怎么可能会只给她一个治病的法子。
说来也是凑巧,桑宁他们背着药箱刚到城门外没多久,就遇到位百姓突发旧疾。
桑宁几针下去,那人转危为安。